世界文化知识精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
传说,古埃及象形文字是由一位嗯图特的古埃及神创造的。这位神是人身鸟头,他左手拿着书板,右手执笔书写。古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200年以前,一直使用到公元3世纪逐渐被当时流行的科普特文字所代替,最后被阿拉伯文化所征服而消失,埃及象形文字成为无人知晓的历史陈迹。然而,罗塞达石碑却成为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
1799年8月远征埃及的法国拿破仑军队,在尼罗河口附近的罗塞达城郊挖掘战壕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岩石碑,长115厘米,宽73厘米,厚28厘米,碑上刻有三种内容相同的文字,上半部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埃及世俗体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拿破仑闻知后下令将石碑送到开罗印成儿份拓片,分送给欧洲学者们进行研究。1802年9月,斯蒂芬?韦斯顿首先将古希腊文译成英文。同年,法国学者希尔斯特和瑞典学者阿克伯来研究出世俗体文字中的代名词和物主代词,此后,英国学者托马斯?扬找到了石碑中3种文字的联系,并解译出世俗体碑文的大部分意思。后来,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08年对石碑3种文字进行对比研究,首先破译出象形文字中的“托勒密国王”的名字,并把其表音符号用罗马音符标出,以此为楔子经过一年多的钻研,终于揭开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奥秘。
婀娜多姿的花卉语
花卉语源起东方。很久以丽,阿拉伯的妇女们就将其作为传递情书的方式,有名的赛拉姆花卉语就是一种约定符号的丰富体系。花卉的品种,几种花卉在花束中的配置,都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中世纪的西欧也曾盛行花卉语,直到今天,在西欧各国,仍保留了一些花卉的象征意义。比如:玫瑰象征爱情,勿忘我象征怀念,百合象征贞洁,紫罗兰表示谦虚,石竹意味激情,如果收到了一束翠菊,说明你的朋友对你表示了忧伤,等等。
尽管花卉语还不能脱离有声语言而独立存在,而要用自然语言约定其意义,但它确是人类语言中一种美丽的语言。
创造国际性语言的尝试
世界上有大约3000种民族语言,这是人们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严重障碍。克服这一障碍的希望,是创造一种中介语言。这一愿望从17世纪就已出现。第一个主张创造合理人造语言的人是法国哲学家勒?笛卡尔,另一个是唯理主义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此后,人们一直在为创造这种中介语言或“辑谈力性”语言而努力。据统计,近300年来就曾提出过600种左右的人造语言方案。然而,创立“辅助性”语言的计划直到19世纪末期才得以实现。1880年左右,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沃拉普克的语言,1907年公布了被称作“依多”的语言,这两种人造语言由于难以学会而中途天折。唯有1887年波兰医生卢多维格?拉扎鲁斯?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由于其语法简单,词汇合乎逻辑结构,得到了国际上某种程度的认可和推广。
Esperanto(世界语)一词,译自拉丁语,拉丁语词义为“希望”。柴门霍夫的世界语公布后,很快就有了一大批热心的追随者。后来还出现了一批数目可观的世界语文献。用这种语言出版的杂志近100种,发行的书籍也近7000种左右,许多世界文学名著都被翻译成世界语。世界语的60%取之于拉丁语,30%取之于日耳曼语,10%取之于斯拉夫语。柴门霍夫确定了900个词根,而现代的世界语词典收纳了25000个词根。世界语采用28个拉丁字母,每个字母在任何词中的发音都相同,每个音素只同唯一的字母相对应。重音都落在倒数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