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4种说法:即公元前4241年、前4236年、前2781年、前1881年四说 古埃及阳历与回归年相比,1年差0.2422天,经4年,便与回归年
相差1天,经1460个年头相差1年。古埃及人为解决这一差距进行了历法改革,将一年改为365.25日。反映这一历法改革的石碑,于1866年在尼罗河三角洲发现,该石碑立于公元前235年3.月7日,碑上刻着托勒密王朝国王托勒密三世(公元前246-221年)的一项法令,规定原来每年加的5天节日每逢第4年改为6天,这一年称为闰年。这是现知世界上阳历设闰的开始。古代埃及的阳历对于后来公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
古代两河流域的太阴历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便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时间长度29日44分三分之十秒为1 个月,每月天数是29天或30天,1 年为12个月,其中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1年共有354天,比太阳年差11天多的时间。为弥补它与太阳年的差数,采用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2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有一年加3个闰月的现象。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国王临时决定颁令闰月。到公元前6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
古罗马“儒略历”
罗马古代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十分混乱。公元前46年,儒略?恺撒请埃及天文学家索舍琴尼为顾问,以回归年为依据进行了历法改革,制定了一套新历,称为“儒略历”。?儒略历规定:①在连续4年内,前3年每年各为365天,称为平年,第4年为366天,称为闰年;②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为大月,每月31天,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余双月为小月,各30天,平均每年365.25天,一个历年和回归年的差数只有0.0078日,比较准确。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前30—公元14年)对儒略历作了变动。他把自己的生日所在的8月,从小月30天改为31天,,以延长庆祝其寿辰的时间。8月增加的一天,从2月移来,2月变成平年28天,闰年29天。同时,他又将8月以后的大小月对调,即将9, 11改为小月,10, 12月改为大月。由恺撒制定、经屋大维改动的这一历法,是后来国际公历 的基础。公历的创制和形成公历,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又称为格列高利历。它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13世对儒略历进行改革后,于1582年3月1日公布施行的。
由于儒略历的年长度为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 2422相比,一年多0.0078日,每过128年与回归年相差1天。自公元325牟罗马皇帝 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全基督教会议;,确定信教各国全部采用 儒略历以来,到16世纪,回归年的3月21日春分日,在儒略历的日历 上已提早到了3月11日,儒略历法和实际春分日相差10天。为了消除 这个差数,1582年格列高利13世主持历法改革,接受了意大利医生利里扛奥提出的改革方案,其改革的内容是:①把1582年10月5日算作10月 15日,以弥补自325年以来儒略历与回归年的差数;②将儒略历400年}设100个闰年改为400年设97个闰,规定百年整数不能被400除尽的(如1700, 1800, 1900, 2100年)不再设闰,其余仍4年1闰。经过改革后的历法 ,其年长度为365. 2425日,比回归年只多0.0003日,与真值较为接近,比儒略历精确度更高。这一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