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知识精华——历法、历书
历法是将时间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单位,以适应人类社会的公众生活、宗教仪式以及历史或科学的需要而把日子进行组合的一种方法。简言之,历法就是规定年、月、日周期的方法。原始人起初没有年、月、日等概念。后来,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周 期性,在观察天象中逐步认识天体运动的规律,根据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把时间进行组合。 起初,人们把一再感受到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称为‘旧”,把月亮圆 缺(朔望)交替一次称为“月”,把寒暑交替一次称为“年”。后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历法知识,知道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把它作为历法的基本单位;以后把日组成“月”,它大约是29.5306日,即29日12时44分3秒,这是以月亮圆缺交替1次为依据的;人们还认识到季节变化同太阳运动有关,于是又以地球公转(绕太阳运行)1周,使寒暑交替1次 为1“年”,即1个回归年,其实际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在古代文明国家里,人们按其对自然现象周期认识的不同程度和计算的不同得数,创造了多种不同的历法。如在古代的东方有:苏美尔一巴比伦历、古埃及历、波斯历、犹太历、穆斯林历等;在西方有:古希腊历、早期罗马历以及后来的儒略历等;在美洲有玛雅历、阿斯物克历、秘鲁印加历以及北美印第安人的计时法等。这些不同的历法,归纳起来 有三大类,即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 阳历。历法上的“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根据,其长度相近于365. 2422日;“月”的平均长度近于回归年的等分,与月相(月亮圆缺) 周期无关,即并不是每月的15日为月儿圆。阳历的典型是现行国际通用的公历阴历,每月的时间长度以月亮圆缺交替一次为根据,为形成整数,排列为大月30天,少月29天,平均为29.5天。一年为354天。为弥补平均每月0.0306天的差数,闰年加1天为355天。
阴阳合历。每月日数和阴历相同,但年的总日数以设闰月来与回归年总日数接近。设闰月的次数、排列也不相同,其中有一种是19年7闰。古巴比伦历、古希腊历和中国的农历,都是较典型的阴阳合历。
历书
历书是记载1年内的日期、星期、月份以及节日、纪念日、季节、天气等内容的书或表格。在西方,第一本标准历书是在牛津发行的。在16和17世纪期间,苏格兰观测者创造了占星术历书。英国最著名的历书是穆尔(1657-1715?)的《星球之音》。该书第一期完成于1700 年7月,内容包含有对1701年的预测。美国第一本历书是在哈佛学院监督下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印刷的。富兰克林的兄弟詹姆斯在1728年印刷了《罗得岛历书》,5年后,富兰克林用理查德?桑德斯为笔名,在费城开始编写《贫穷的理查德的历书》,这是一本最著名的美国历书。
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
历史上以太阳年计时,最早创造出接近阳历的是古埃及人.埃及的尼罗河一年泛滥一次,开始于每年的夏季。古埃及人对天象的长期观测,发现尼罗河水上涨的日子,早晨在孟斐斯可以看到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于是古埃及人将河水泛滥和天狼星出现看作一年的周期,并以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作为一年的开始。埃及人把1年 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增加5天,作为节日之用,1年共365天。 埃及人创造的这一阳历,究竟何时正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