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知识精华——闰秒
“一分钟为60秒”几乎妇孺尽知,但从科学上讲,它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科学家已提出了“闰秒”的理论。 闰秒分“负闰秒”和“正闰秒”两种,59秒一分钟的叫“负闰秒”,61秒一分钟的叫“正闰秒”。闰秒从何而来?自从规定了用原子振动作为秒长的计量标准后,随之出现了原子时与地球的运动毫无关联而两者怎 样永远保持一致的问题,为了在使用最精确的时间标准的同时又能照顾到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于是科学家提出了“闰秒”的办法:时间的单位长度严格不变,一秒钟是原子几十亿次振动的时间,但同时要求原子钟所指示的时间与平时人们使用的时间基本同步,两者之差不得超过士0.9秒。若地球自转变慢,词原子时误差将超过0.9秒时,便人为地加进一秒去,反之则要扣除1秒钟。国际上规定,这种闰秒由国际时间局根据实际情况来随时处理,但加、减必须在特定的时刻进行:12月31日或6月30日最后一分钟的最后一秒之后。在1982年6月30日、1982年12月31日、1984年6月30日就经历了3次正闰秒。负闰秒则至今还未出现过。
反转的时钟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犹太区一座古老建筑物上有两座大钟。下面的那座钟的指针旋转方向与普通的钟相反,且短针指分,长针指时.钟面上写的是古老的犹太数目字。欧美实行夏时制小史夏时制,又称经济时制,实行夏时制可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 卖行这一时制。我国于1986年至1991年也实行过夏时制,在夏季来临时把时针适当拨快,到秋季来临时再把时针适当拨慢,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
夏时制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早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出任美国驻法大使期间,于1784年4 月26日在《巴黎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了避免浪费早上日光,减少晚上消耗蜡烛的想法,这是夏时制的最初萌芽。后来,世界上首次提出夏时制方案的,是英国的威廉姆?威利特。他写有《日光的浪费》一书,于1968年建议在夏天把时钟向前拨快,可是被英国议会否决了。 欧美实行夏时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的,是作为战时节约燃料的措施而实行的。最先实行夏时制的是德国,于1916年3月通过夏时制法案,同年5月1日生效,接着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相继仿效德国实行了夏时制。在实行夏时制过程中,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对,经历很多的曲折。如在美国,早在1914年克利夫兰和底特律两个城市就实行过夏时制,但遭到公众的反对。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初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3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到1O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的期间内,将时钟向前拨}快一小时。但是,随着大战的结束,当时作为战时措施而实行的夏时制,在美国公众的强烈反对下,美国参众两院只好废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又实行了夏时制,但在1954年末又被国会再度废除6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夏时制法案,即联邦统一计时法案,该法案规定从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至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的期间内,将时钟拨快一小 时。这个夏时制法案就不是战时的措施了。最早的记时仪器从古代最古的楔形文字和埃及古墓的出土文物看来.最早的记时仪器—“滴水”出现在古巴比伦(现伊拉克一带)和埃及,时间是公元前1500年以前。一般的“滴水”只是底部开了小孔的特殊贮水器,利用流掉水的多少来粗略地测定时间。目前找到的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