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知识精华——富士山如何得名
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第一高峰,人们一直把它作为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的“富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富士”山即“火”山的意思。富士山属于休眠火山,它在历史上曾先后喷发过18次之多。古时,居住在富士山下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人看到那气势磅礴的火山爆发,就以日语喊道,在当地语中即“火”的意思,汉字音译即“富士”,富士山因此而 得名。但在日本古书中,它多被写作“不尽”、“不二”、“布士”、“布目”、“福慈”,不过它们的读音也还都是。
马尼拉城名花絮
马尼拉城是菲律宾的首都,在我国的古籍中,称它为“岷里拉”、“曼尼拉”、“麻尼拉”和“马尼刺”等.又因为马尼拉位于吕宋岛的西部,故又有“小吕宋”之称。当地的华侨则称马尼拉为“岷埠”。关于“马尼拉”城名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 一说在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在这里登陆;发现海滨一带到处是茫茫一片的细叶短草,极似西班牙本土的一种名叫“尼拉”的小草,于是他们随口说出“马尼拉”,意思是“尼拉草的故乡”。以后马尼拉便演变成该地的城名。另一种说法是:从前的古城街道是土路,这一带又多台风暴雨,因而街区道路经常泥泞不堪。而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经常是马车轮裹着乱泥蹒跚前进,好像是马拉着泥团滚动,因而人们诙谐地称此城为“马尼拉”。再有一种说法是:在当年建城时,这里是一片杂草繁茂的灌木丛,而“灌木丛”一词在当地土著语中,其音为“马伊尼拉”。此后,“马伊尼拉”又渐渐演变成了“马尼、拉”。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该城的地势极低,涨潮的海水经常淹没街道,于是人们给他们的城市取了一个反映这种现实的城名——“马尼拉”。在当地的民族语中,“马尼拉”意即“潮水淹没之地”。
“马拉松式”的城名
泰国首都“曼谷”的名称是一个“马拉松式”城名的代称。18世纪中叶,泰国郑昭王.在击退缅甸军的入侵后,班师回到都城大都府。可是劫后的都城宫阙倒塌,民房焚毁,已成一片废墟。就在他准备在原地重修大都府时.先王在梦中告诫:此地不可久留,都城须另择吉地新建。于是,昭王于1767年南下至吞武里府(今曼谷西岸,大曼谷一带)奠基建都。1782年,泰王拉玛一世拉玛铁菩提即位,将首都迁至今天曼谷城一带地方,并给都城命名为:“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欧叻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它的泰文原名由167个字母拼成,译成汉语有41个汉字注音音节,译成拉丁文则有142个字母。这个“马拉松式”的城名,是世界各国首都的名称中最长的。在泰语中,这个城名的意思是:“天仙之都,供奉玉佛之都,坚不可摧之城,幸福之城,富饶雄伟之城,琼楼玉宇的仙宫,毗湿奴住的仙宫,毗湿奴建的,因陀罗赐予的都城”。真可谓是集天下美称于一城。
由于都城的名称太长,既不便于记忆,也不便于表达,因此泰国人将它简称为“共台甫”。共台甫”的西文音译为。邦科克”,而当地华侨译音时有些出入,便成了“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