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熱烈。朱壽桐認為此計劃可使澳大校園的文學氣息更濃,未來有助與本土文藝社團交流,全面強化及提升澳大的文化層次。
“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昨揭序幕,“響頭炮”的是著名作家王蒙。他以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奬為引子,結合實際,以自身過去的經歷道出文學的發展趨勢,強調文學存在普世價值,並非其他媒介能輕易取締。
為一睹文化界名人王蒙的風采,講座未開始,本地文學社團、媒體和澳大師生早已聞風而至,迫爆整個澳大圖書館STDM演講廳。王蒙對傳統文化有獨到見解,即使年屆古稀,思路依然清晰,講座上不時脫稿侃侃而談,時而說笑、哼歌,精力充沛。
有人認為,王蒙的文章都很平實,但讀來有如品茗,回味無窮。他在講座上指出,文學作品呈現的虛構、浪漫、誇張,可說是文人的一種脫俗追求,如美好的愛情,祇能在小說中看得見。
講座名為“從莫言獲奬說起”,王蒙先道出與莫言的邂逅經過,繼而形容莫言是中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內地、國外影響深遠。在全國當代作家中,莫言的作品被翻譯成外文版本的數量最多,發行量也是最多。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莫言的獲奬,說明中國當代文學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這是好事,其獲奬實至名歸。
談到文學與奬項的關係,王蒙始終認為,“各種文學大奬好,但都不如文學好。”奬項確實是個鼓勵,但又不能以此作為文學優劣的標準。如有人寫作不理想,但能得奬,更因沾了獲奬的光而升價十倍,是作家夢寐以求的事;也有寫作了得的作家到死去一刻仍沒得奬。從另角度看來,損失的是這個奬項,而非作家。
文學史上很少談及奬項,但現代人十分重視奬項。王蒙坦言,畢竟諾貝爾文學奬在文學界中最具影響力,而且奬金最高。因此,不管作品寫得多好,現今作家渴望追求榮譽、金錢,以至社會各方面的認同。至於文學界常憂慮被發展迅猛的多媒體、網絡取締,王蒙則強調文學有其美麗與含蓄性,總不能像聲畫般祇顧感觀刺激;文學具一定的藝術品質,有其存在的普世價值。
講座中安排了互動環節,有學生問及中國小說題材多樣,部分內容偏激,會否令外國對中國產生不好的印象?王蒙讚賞學生具憂國憂“文”之心,直言不少中國名著皆具批判性,但換轉角度來看,就會明白是作者表達自身對人性的一種透視。期間,當學生大聲請教如何協調寫作與學業、工作時間,王蒙憶述當初寫文章時,精神曾臨近崩潰,寫作道路也很艱難。但若熱愛寫作,便能創作出好的東西,笑言期待學生的好作品,逗得衆人嘩嘩大笑。
著名作家王蒙指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確是好事,說明中國當代文學成就獲得世界關注與認同。澳門而言,政府有意打造澳門文學館,有決心於此領域加強文學藝術推廣,將有助提升全民尤其年輕一代的文學修養,使城市的文化內涵更深厚。
王蒙昨日接受訪問時,憶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已多次獲邀來澳主持文學講座,對本澳文學藝術界有一定的認識,對澳門這個美麗的小城充滿感情。欣悉特區政府將興建一座澳門文學館外,早前改編自本土女作家廖子馨同名小說的電影《奧戈》,特為慶祝澳門回歸十周年而成功開拍,足證有份量的文學作品,具條件演變成多媒體作品、電視或電影等文化產物,深受大衆喜愛。更覺得澳門回歸多年來,無論教育與文化都有明顯進步與發展,可見政府着力培養文化人才,提升小城的文化軟實力。
對於有人說中國當代文學走到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