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麒麟考察,樟木头是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古镇,传承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麒麟艺术,麒麟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树一帜,深深扎根于客家的文化土壤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刘金星的手艺专题报导已在媒体多有刊发。见到刘云峰一行来考察,特将他的压箱底的小麒麟显示,顽皮的协会副主席宋曙光将小麒麟顿时将戴在头顶,引发大家笑声一片。
刘金星艺人又请来团长亲自舞一下麒麟,顿时锣鼓齐鸣,刘金星艺人又亲自舞麒麟新步,他说比赛在这月底,所以一定要拿下冠军。他介绍说-----
麒麟是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是太平、吉祥的象征,也是客家人的图腾。2500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麒麟形象,初唐时期已兴起麒麟舞。麒麟艺术是客家文化的代表,长期以来,客家人每逢喜庆节日都要舞麒麟,无需设置灯光、音响等场景,表演时间通常为30-45分钟。随着打击乐器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或单或双的麒麟摇头摆尾,跳跃挪闪,忽而狂欢嬉耍、忽而凌空翻腾,用舐脚、滚动、翻腾、采青等动作表现喜怒哀乐。
麒麟舞跟随着客家先祖,从中原辗转来到南国,并扎根于樟木头。 据史料记载,樟木头客家麒麟舞,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樟木头镇非常注重传承和发扬麒麟艺术的工作,使麒麟舞从原先的草坪表演走上了舞台,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2007年,镇麒麟舞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樟木头镇先后拨出500多万元对麒麟舞进行精心培育,现在全镇有麒麟舞队19支,麒麟武术协会总人数超过一千人,先后组队参加各种重大活动1000多场,曾获得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金奖,并出访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受到各国人民的热情欢迎。2007年,樟木头麒麟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8月,樟木头镇麒麟队受文化部邀请参加奥运会广场文化活动表演。2008年11月,樟木头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7月底,樟木头镇麒麟代表队将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
樟木头刘屋村,两位老人正在院子里制作着麒麟:刘金星聚精会神地给麒麟头做彩绘,而一旁的刘思运耐心地扎纸,两个人分工合作,不亦乐乎。
两位老人都是“麒麟迷”,自小跟着大人们在空地上舞麒麟。特别是刘金星老人,做麒麟舞师傅已有十五六年的光景,曾出征参加麒麟舞大赛夺得全国冠军。
恰巧的机缘,两人退休前均从事建筑行业。退休后,两位老人又经常凑在一起“叹早茶”,聊麒麟舞。今年6月,出于对麒麟舞的兴趣,两人一拍即合,萌发了制作麒麟头的念头。
说干就干!两位老人经常一起翻山越岭寻找适合编织的竹子,常常“走家过户”研究如何用竹子扎麒麟头。没有师傅教,两位老人就从祠堂里拿来一只旧麒麟,仔细研究它的构造和工艺。
凭着以前从事建筑业的功底,他们很快就掌握了麒麟头制作工艺。刘金星老人告诉记者,麒麟头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一般分为砍竹、破篾、扎框架、贴纸、打磨、晾晒、上色等工序。单是看麒麟头的扎口来看,至少扎500个以上。跑遍广州深圳找制作材料,为了寻找一种特制的砂纸,两人几乎跑遍了东莞、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了让麒麟的眼睛更生动,刘金星差点裁剪那件价值几千元的大衣毛料用作麒麟的眉毛。
刘金星老人告诉记者,麒麟头的制作属于纸扎工艺,整只麒麟头是用竹子扎框,用优质砂纸糊面,然后在上面彩绘。他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