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欢迎您  注册会员 | 会员登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社会聚焦: 司马南之殇,资本绞杀背   我们为什么要支持司马南   回归毛泽东路线已是大势   警惕“中国版”雅科夫列   抓纲治国推动国民经济新  
网站首页 本站新闻 时政要闻 社会聚焦 港澳台区 中国文协 领导介绍 协会报刊 文艺动态 文化产业 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
电影电视 书坛画苑 民间文艺 人物专访 会员名录 音乐舞蹈 娱乐视野 收藏展览 国际交流 世界文联 当代作协 网民议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摄影艺术 > 正文

国际土豆年 说说土豆事

作者:世界文艺   2008-6-17 来源: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字体: 我要评论(0)
导在巴黎郊区种植出每公顷产8800公斤马铃薯的示范田,无偿地把薯种分赠给农民。从此,法国开始大面积地种植马铃薯。 

    到了18世纪,西欧地区连续发生严重灾荒,粮食作物都枯萎了,唯独马铃薯获得了较好的收成,饥民们不得不用马铃薯来做救命食粮,结果发现马铃薯竟然非常美味。从此,欧洲人对马铃薯刮目相看。 

    “土豆加牛肉”是幸福生活的标志 

    不过,此时的俄国人还没有亲近马铃薯。当时,彼得大帝以重金从荷兰买回一袋马铃薯种在皇宫花园里。公元1842年,俄罗斯发生饥荒,老沙皇下旨命令农民种植马铃薯。但农民对马铃薯不了解,还进行了抵制行动,彼得大帝一怒之下动用军队予以镇压,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马铃薯暴动”。可以说,马铃薯是伴随着枪声和血泪在俄国土地上安家落户的。这之后,俄国人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并使其成为主食,而“土豆加牛肉”已成为幸福生活的标志。 

    如今,马铃薯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特别的礼遇———比利时人建立了“马铃薯博物馆”,收藏了印第安人绘有马铃薯图案的“图腾”以及马铃薯邮票等文物,供人们参观;每年六七月间,尼日利亚都要选定一天作为马铃薯节,以示庆贺;法国人说:“爱情和马铃薯一样宝贵”。法国有个“洋芋头帮”,就是专门为纪念提倡种植马铃薯的有功人士设立的;西班牙人称马铃薯为“上等食品”;前苏联人称马铃薯为“享受食品”;美国缅因州每年都举行“马铃薯皇后”选拔赛,以示纪念。 


    17世纪马铃薯在我国开始种植 

    如今,马铃薯已遍布世界各地,并成为和稻、麦、玉米、高粱齐名的世界第五大农作物。每到一个国家,人们都会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给它取个特殊或有趣的名字。比如,意大利人叫它“地豆”、法国人叫它“地苹果”、比利时人叫它“巴达诺”、德国人叫它“地梨”、美国人叫它“爱尔兰薯”、芬兰人叫它“达尔多”、俄国人叫它“荷兰薯”。 

    17世纪初期,马铃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早在西北地区种植,以后逐渐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中国地域辽阔,故此对马铃薯的称谓也最多。云南、贵州一带叫“芋头”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广州、香港叫“薯仔”,而更多的地方则叫它“土豆”。在中国,土豆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菜品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别强调要多吃薯类。在发达国家,土豆也是日常家庭食谱的主打菜肴,尤其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土豆是仅次于面粉的重要主食。
 土豆:到底有什么营养

    食物营养 

    土豆的名字很多,而以营养丰富获得的美名也很多,如“植物之王”、“第二面包”、“地下苹果”,不过营养学家更愿意把它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土豆营养非常丰富,每百克中含有能量79千
1233页 当前第:2/3
打印此文】 【收藏此文
 
领导活动                          更多>>
时政要闻                          更多>>
文艺评论                          更多>>
民间文艺                          更多>>
文艺动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 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文化部 中央电视台 新华通讯社 人民日报 世界文艺网
新浪网 国际新闻在线 环球联合网 中国时代网 中国经典网 中国文协网 中国文化新闻网 中国名家网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文化部 国务院参事室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央电视台 世界文艺网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老三届人联谊会 中国炎黄书画院 12580网站目录 中国画学会 国家财政部外国贷款 我们的毛泽东 红色正义网集 新加坡华人网 戴旭新浪博客 左翼作家新浪博客 革命战士新浪博客 刘云峰新浪博客 当代作协新浪博客 世界文艺新浪博客 中国文化新闻报新浪博客 中国城市环境 路透社 英国新闻 法国新闻 透视俄罗斯 俄罗斯新闻 中国公益摄影师 中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 黄山艺术摄影 安徽艺术摄影 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 东方红 共产主义旗帜 集体经济 毛泽东博览 毛泽东思想 毛主席 中央电视台 长安风雷书画艺术网 菩提树画院 世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 世界文艺网 中国文协网 中国文化新闻网 中国名家网 中国经典网 环球联合网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中国当代作家协会 中国文艺家协会 速帮建站公司
网站首页杂志社简介组稿发行处征订启事协会顾问高占祥协会顾问张德广协会顾问刘坚协会执行主席刘云峰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文化新闻报社的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经书面授权。信箱:ciala301@126.com。联系QQ:907322786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ICP备13046230号
建议使用IE8版本以上浏览器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