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在巴黎郊区种植出每公顷产8800公斤马铃薯的示范田,无偿地把薯种分赠给农民。从此,法国开始大面积地种植马铃薯。
到了18世纪,西欧地区连续发生严重灾荒,粮食作物都枯萎了,唯独马铃薯获得了较好的收成,饥民们不得不用马铃薯来做救命食粮,结果发现马铃薯竟然非常美味。从此,欧洲人对马铃薯刮目相看。
“土豆加牛肉”是幸福生活的标志
不过,此时的俄国人还没有亲近马铃薯。当时,彼得大帝以重金从荷兰买回一袋马铃薯种在皇宫花园里。公元1842年,俄罗斯发生饥荒,老沙皇下旨命令农民种植马铃薯。但农民对马铃薯不了解,还进行了抵制行动,彼得大帝一怒之下动用军队予以镇压,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马铃薯暴动”。可以说,马铃薯是伴随着枪声和血泪在俄国土地上安家落户的。这之后,俄国人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并使其成为主食,而“土豆加牛肉”已成为幸福生活的标志。
如今,马铃薯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特别的礼遇———比利时人建立了“马铃薯博物馆”,收藏了印第安人绘有马铃薯图案的“图腾”以及马铃薯邮票等文物,供人们参观;每年六七月间,尼日利亚都要选定一天作为马铃薯节,以示庆贺;法国人说:“爱情和马铃薯一样宝贵”。法国有个“洋芋头帮”,就是专门为纪念提倡种植马铃薯的有功人士设立的;西班牙人称马铃薯为“上等食品”;前苏联人称马铃薯为“享受食品”;美国缅因州每年都举行“马铃薯皇后”选拔赛,以示纪念。
17世纪马铃薯在我国开始种植
如今,马铃薯已遍布世界各地,并成为和稻、麦、玉米、高粱齐名的世界第五大农作物。每到一个国家,人们都会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给它取个特殊或有趣的名字。比如,意大利人叫它“地豆”、法国人叫它“地苹果”、比利时人叫它“巴达诺”、德国人叫它“地梨”、美国人叫它“爱尔兰薯”、芬兰人叫它“达尔多”、俄国人叫它“荷兰薯”。
17世纪初期,马铃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早在西北地区种植,以后逐渐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中国地域辽阔,故此对马铃薯的称谓也最多。云南、贵州一带叫“芋头”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广州、香港叫“薯仔”,而更多的地方则叫它“土豆”。在中国,土豆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菜品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别强调要多吃薯类。在发达国家,土豆也是日常家庭食谱的主打菜肴,尤其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土豆是仅次于面粉的重要主食。
土豆:到底有什么营养
食物营养
土豆的名字很多,而以营养丰富获得的美名也很多,如“植物之王”、“第二面包”、“地下苹果”,不过营养学家更愿意把它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土豆营养非常丰富,每百克中含有能量79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