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是哪一年,高考作文出了这么一道题:《心灵的抉择》。好像说的是一个人去登山,遇上暴风雪,这个时候他发现路边有一个冻僵的陌生人,他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走自己的路;还是留下来帮助这个有生命危险的人?当然他做了后一个选择,所以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困境。考生需要根据这个故事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想考高分吗?如果想考高分,就必须首先明白,这道题是在考觉悟。就像某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说的是一个年轻人背了7个背囊,里面分别是——美貌、金钱、荣誉、机敏、才学、健康和诚信。年轻人背着这7个背囊过河,到了河中央,风浪迭起,船工跟年轻人说必须丢掉一个才能顺利过去,这个年轻人就把“诚信”丢掉了,考题是根据这个故事写一篇文章。后来我看了很多刊登出来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是觉悟一流,大谈“诚信”如何重要,丢掉诚信就丢掉了人生,丢掉了做人的根本。我就没有看到一篇文章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即使这个年轻人在过人生的第一条河流的时候,丢掉了诚信,他将来也有可能浪子回头金不换。
把诚信丢了怎么了?我就不相信那些名人伟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违心的事,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我认为这不可耻。“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本来就存在矛盾,为了“做正确的事”有的时候可能采取的是不那么正确的方法,要不,怎么会有“兵不厌诈”这样的成语?但是,我相信按照我这个思路写作文,就是写出花来,估计也不会得到什么高分。因为觉悟太低。
什么叫“觉悟”?“觉悟”类似于信仰,不能想得太多太深,“觉悟”和“思想”的重大差别就在于“觉悟”是考高低,而对于“思想”的判断标准则在于是否活跃深入。我觉得,我们的高考作文要求的是一个人的觉悟而不是在鼓励一个人去思想。比如说“心灵的抉择”,我个人认为考的就是觉悟。一个喜欢思索的人也许会想到:“如果路边还有一个生命危险的人,我应该救谁呢?如果在我登山的途中,有无数处于生命垂危的人,心灵又应该做什么样的抉择?一个人的力量借助一颗美丽的心灵,究竟可以解决多少人生的难题?”可是,这么一思索,就显出觉悟不高了,因为真正的高觉悟是“不假思索”。
当然,有觉悟只能保证一个基本的分数,如果要考高分,还需要一定的“技术”。
“技术” 高的考生,往往善于使用排比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善于运用名人名言,以强化文章的说服力,还善于结合一些感人肺腑的事例,以增进文章的感染力度。据说高中阶段,一个好的作文老师就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这些技术,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熟练运用的程度。我曾经帮助辅导过一个学生作文,他告诉我如果要考高分,最好采用一个通用的格式——如果考的题目是“友谊”,那么主题就是歌颂“友谊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接下来举例说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友谊是如何感动了自己,如果再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谈点体会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考的题目是“孝敬”,那么就把“友谊”全文替换为“孝敬”,适当地换一下例子和用词。他说他要做的就是熟悉这个套路,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他多准备一些方方面面的素材,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我理解为什么在科举时代会有“八股”一说了,“八股”就是一个被认可的套路,古代考科举的时候考的是什么?考的是“文以载道”的功夫,过去有个学生向柳宗元讨教写好文章的秘诀,柳宗元当时告诉他“文者以明道”,意思就是说写文章的目的是用来阐明圣人的学说。大家都在阐明圣人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