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画家冯远:作为艺术家,独立、理想和担当缺一不可
展览正厅的墙上,一群浓墨重彩的藏民形象令许多人驻足凝视。苍茫的雪山,辽阔的蓝天,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孔呈现了新时代西藏农民的典型形象。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知名画家冯远的首次个人画展5月初中国美术馆展出。
40年前,20岁的冯远初出茅庐,创作的《春耕组画》刊登在《黑龙江日报》上;如今,当年插队北大荒的上海知青,已经成为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冯远的作品《秦隶筑城图》《星火》《屈赋辞意》等先后入选历届全国美展,获金、银、铜和优秀奖项奖二十余次。他的“历史人物系列”“农民工系列”“都市人系列”“虚拟都市病症组画”等数百幅人物画作品,绘就百态人生。
知青8年“底层情结”影响一生
忆起当年在北大荒的炕头上借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凭着自己的想象画连环画《智取威虎山》自娱自乐,冯远的目光投向远方。
16岁就被誉为“小画家”的冯远,在绘画上早早就显露出绘画的天赋,虽然身处天寒地冻、生存条件恶劣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但冯远一直在如饥似渴地自学绘画。他画的电影海报深得当地农民的喜爱。然而,由于“文革”期间家庭出身的问题,他两次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一次,当心情沮丧的他回到住处时,意外地发现窗台上放着一个鸡蛋,不善表达的农民大叔过来摸摸他的头,说:“别灰心,还有机会。”多少年过去了,那份感动至今还藏在他的记忆深处。
知青8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农民、工人、贫困儿童等生活在下层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日后,在创作“农民工题材”的作品——《我们》、“农村失学儿童题材”的作品——《我要上学》时,冯远常常联想起那段经历,因为他们心中的渴望是如此接近。
就在他以为今生再无缘步入高等院校的殿堂时,机会之门意外洞开。1978年,26岁的冯远偶然遇到了当时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的著名画家方增先,这位“伯乐”仔细看了冯远的画,深为这位年轻人的造型能力所打动。不久,他被浙江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深厚学养孕育《世纪智者》
在与冯远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学养”一词。著名艺评家郎绍君认为,冯远的作品有哲理、有文采、有开拓。他以多元、个性的风格开创了人物画的新画风。
从1978年入读浙江美院师从方增先教授开始,自认“缺课太多”的冯远,开始了“恶补式”的校园生活。到1980年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秦隶筑城图》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得二等奖。
1999年,冯远被调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任司长,从此开始了艺术探索的新阶段。“我构思了很长时间,回顾一个世纪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智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我选择了这 100年间,影响世界发展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作为表现对象。”
冯远将选定的百位各界精英列了一个名单,然后到图书馆查找图像资料,为每一位人物设计小草图。他用浮雕的手法,将这些蕴含智慧的头像聚在一个弧形地球上,马克思、鲁迅、康有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李政道、齐白石等中外智者汇聚一堂。七易其稿之后,一幅鸿篇巨制的“世纪智者”群像跃然纸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