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密室里的“隐形收藏”现象,有关这方面的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还会经常不绝于耳。如:在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安徽省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等6人的赃物拍卖会上,在字画拍卖环节一位“明星”买家对记者说,他是做企业的,快过年了,免不了要到业务单位和管理部门看看领导。“如果送2000元卡什么的,人家根本不当回事,有的人都不抬眼看一下,送多点钱吧人家又不敢要。现在很多领导喜欢字画收藏,从拍卖会上买些字画,特别是有背景人的收藏,省事又讨领导喜欢,何乐而不为?”一些参加竞拍的合肥市民也纷纷告诉记者,竞拍赃物是因为“快过年了,买一件古董回去送给领导……”
一面在拍卖获罪贪官的赃物,一面依旧有人将这些赃物古董重新买回去,继续用于另一场“雅贿”。一批“雅贪”倒下去,另一批“雅贪”跟上来,接过“前辈”的藏品,前赴后继,誓将这一场“另类收藏”进行到底。
其实,中国官员收藏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雅贿”代替了头些年的送酒送烟、送美女、送脑白金,几乎已成为屡见不鲜的事了。只不过现在行贿者的社会身份与过去那些送礼的人有着天壤之别。过去送礼的人绝大部分是一些社会底层人士,他们送礼的目的多半为了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如:子女升学、就业,本人调动工作、加薪等等;而现在搞“雅贿”的人则大部分都是一些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他们将这种贿赂视做一项基本投资,打进成本核算,诸如:批项目、批土地、批贷款。一句话,通过这种变相的钱权交易,达到牟取最大利益的目的。
“雅贪”之意不在“古”
对于大部分贪官来说,热衷收藏、搜刮古董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敛宝聚财,所以,“官员收藏热”势必也已成为我国文物流失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祸源。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贪官获得有价值的文物之后,不敢在国内公开露面,只好将那些宝贝藏匿于密室,一有机会便通过各种渠道悄悄走私出境,以他人名义送到国外拍卖公司去拍卖或与古董商进行私下交易。一位长期在检察院办案的朋友告诉我:贪官们的文物走私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让在外国留学或工作的子女直接携带出境,这些人有头有脸、神通广大,一般通过海关不会遇上麻烦。2006年,一位韩国古董商告诉记者:他通过一位美国古董商,先后买过几幅明清两代画家的字画,那几幅字画的卖主,同是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听说那位留学生的父亲便是一位中国地方政府的官员。
二是利用职务之便或者工作之便,使用港澳两地牌照的车辆或自己的工作用车,直接携带少量文物从深圳过海关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一些胆小的官员不敢在香港进行文物交易,只是把那个自由港当做中转站,将走私文物安全转往国外。记者在一个偶然场合,曾亲耳听见一位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的中籍雇员在跟朋友“吹牛”时无意透露:他曾多次帮助北京几名高干子弟上拍过古董,有的在香港拍,有的拿到美国或者英国去拍,价格基本上都在几十万港币以上。
三是国内一些有外商背景和黑社会背景的文物蛇头紧密勾结、互相利用,形成长期利益同盟。这样的事例机密度很高,一般不易被人发现。记者见过一位从泰国回来的广东籍“水客”,人称“泰哥”。听人说“泰哥”手里经常有一些稀少的文物珍品,他的内弟告诉我,说东西再好在他姐夫手上也握不住几天,还与他原来贩毒一样,自己不吸毒,到手就走货,不会让毒品老压在自己手上。
这种现象在罗曼教授的国外调查中得到了确认。在2008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博物馆涉嫌走私中国出土文物的那起案件中,嫌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