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的地方。文化大革命中,红光人为了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而在此修建了一道“红光门”。如今,“红光门”仍然保留完好,大门上方的三面红旗和葵花向阳造型,以及它通体鲜红、金黄的主色,在雾霭蔼的川西坝和灰蒙蒙的建筑包围中,依然显得格外夺目。在“红光门”的下面,摆放着一溜小摊,摊子上出售的大多是一些纸钱蜡烛和烟花爆竹,闲得无聊的摊主们聚在一起玩着麻将牌。大门前面,紧挨着川流不息的公路边,停放着7、8辆待客的小货车和摩托车,车主们都是失去了土地的庄稼人。
抚今追昔,不禁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穿过“红光门”不远,迎面是一座我们十分熟悉的毛主席挥手造型的雕像。雕像的底座上,被人胡乱地涂着小广告,突出的底座边缘,凉晒着一溜青菜。雕像高约10米,在四周楼房的映衬下显得小气而孤单。不过,这样的高度在当年到处是低矮茅屋的川西田野上,应该还是十分雄壮挺拔的。
绕过雕像,便正式踏上了毛主席走过的“红光路”。
听当地人介绍,毛主席视察红光后,很多与毛主席视察有关的东西都被冠以“红光”或“幸福”之名。除了我们刚才见过的“红光门”和“红光路”外,毛主席下过的田被命名为“幸福田”,毛主席看过的橘子树被命名为“幸福树”,毛主席走过的沟渠上修的一座小桥被命名为“幸福桥”,和毛主席亲切交谈过的小孩子被称为“幸福娃”,根据毛主席建议修的小学被命名为“幸福小学”……
在“红光路”的路牌边,一位老人在悠闲地听着收音机养神。老人得知我们要去看毛主席当年视察时留下的遗迹, 用手指了指左前方说:“前面还有个纪念馆和一座幸福桥,都快拆了,再不来就看不见了。”
往前几百米,我们果真看见了一大片已经被推土机碾平而还荒着的土地。爱惜土地的庄稼人不愿让地闲着,在还能够利用的地里栽了些新油菜。听村民们讲,前些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行政区划的调整,这片土地已经不属于红光镇,它已经被政府规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用不了多久,这里就要修楼建厂。毛主席当年走过的这片土地,很快就要消失了。村民们不无忧虑地说,在这块土地上的“幸福桥”和毛主席纪念馆,不知道还能不能保留住。
继续朝前走,在路边差不多已经废弃了的沟渠上,我们见到了曾经赫赫有名的“幸福桥”。该桥虽年久失修,但桥体还完好如初,桥身上刻的“幸福桥”三个大字,显示着这座小桥曾经的尊贵和不同凡响。“幸福桥”名为桥,实则更像是一座桥型的踏墩。桥建在一步就可以跨越的灌溉渠上。今天看来,要不是毛主席当年从这沟边走过,修一座这样的桥实在是没有多大必要。
离“幸福桥”不远就是修建于1968年的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社10周年而修建的。纪念馆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院落中有一座很引人注目的六角亭(“幸福亭”)。走近了看,纪念馆被两扇锈迹斑斑的铁门紧锁着,两边的围墙上还残留着过去年代刷写的标语。从外观上看,整个纪念馆破败不堪,像是很多年都没有人居住过的样子。我们敲了敲门,里面传出一阵狗叫,但不见有人来开门,也听不见有人声。既然有狗看守着,想必里面应该是有人居住,主人大约不在。大门锁得不严,透过宽宽的门缝,我们拍了两张照片,也算不枉此行了。
毛主席在红光视察前后不过一个小时,而我们沿着毛主席当年走过的小路,边走边看边问,用了约两个小时的时间。一路下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尽管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但红光的老百姓们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依然深厚。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