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观念对待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把人文关怀、培育情感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民众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依靠者和受益人的理念,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关注不足、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够等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忽视民众参与和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忽视重建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情感联系,由此造成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距离感加大、亲近感弱化的现象。因而还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坚持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有利于惠及民众的原则,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上“各得其利”,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努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民心工程、民意工程、民生工程。
每个历史性城市均应明确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方针,制定整体保护规划,对于过去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政策做出方向性扭转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的升温,许多历史性城市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改造热潮。在此背景下,那些幸存下来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日渐被各种新建的大楼包围。有人说,如此保护,生不如死。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单霁翔:我以为,当前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亟待提高。如果文化遗产的保护只停留在具体的、互不联系的物质形态上,那么在改造后的历史城区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就将被割断,一处处文化遗产就将沦为“文化孤岛”。这些散布于城市之中、被混凝土建筑森林所包围着的点点“孤岛”,在人们眼中就会再次沦为“古董”或“古玩”,既孤立,又不协调,失去了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失去尊严的文化遗产将难以焕发活力,难以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文化遗产不但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不可分割性。今天,需要对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认真分析其文化特色,从全局的角度研究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和历史街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整合关系,以及各自在历史城区中的作用和特色定位,将孤立散存的点状和片状结构变成更具保护意义的网状系统,充分发挥出文化遗产对提升历史城区整体价值的重要作用。同时,每个历史性城市均应明确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方针,制定整体保护规划,对于过去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政策做出方向性扭转,形成符合整体保护原则的保护目标、保护内容及其保护措施,成为各方面都应遵守的保护纲领。
紧急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为当代、更为后代把那些幸存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把更多的文化遗产列入国家保护之列
记者: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次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为1080处,几乎达到了前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的总和。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担心保护单位太多而牵制了经济的发展。
单霁翔: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我们的保护对象多限于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等,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拓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二十世纪遗产、非物质遗产等等都纳入保护视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的增加也就成为必然。
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列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数量太多。因为与当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相比、与子孙后代的文化需求相比,在每日每时都在发生变化的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