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观点或者有些看法应该说是还不够准确,甚至是所谓的有些是说外行话。但是我们也想,为什么人家会说这些外行的话,就是因为我们考古工作者对考古这样一门学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或者我们是怎样进行工作,我们的结论或者认识是怎样的提出的,我们这个过程,公众是不知道的。 “迄今对考古知识的普及,只是对考古成果的尽可能地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但是是怎样得出这个认识的,经过哪些程序和过程,这个我们从来没有向公众介绍过。我觉得这是我们考古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在这方面的知识社会是缺失的。 ”他说。[NextPage]
朱岩石:“曹操墓”位置与以往文献记载吻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表示,邺城所在的坐标和西高穴大墓之间的关系是在它的正西稍微偏南一点,按古代来说,距离接近于30米,也是比较吻合于以往文献记载的。
朱岩石还在当天的论坛上介绍了邺城(曹操生前所居住或者王都)的主要考古发现,以方便公众了解墓葬墓主人生前生活的背景。
专家:“曹操高陵”有助了解曹魏时期墓葬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14日在社科院考古所论坛上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发掘情况。
钱国祥表示,曹魏时期的洛阳工程中出现正殿称为太极殿,正门叫做昌合门,这样一种新的变化,可能显示出魏晋洛阳城出现曹魏邺城格局相似的变化,也由此产生,在整个曹魏时期,可能在其他的制度上,包括墓葬制度也会有一些变化。这也是今后需要对曹魏高陵这个墓葬在分析这个墓葬的时候可能也要进行关注的一些现象。
专家:“曹操墓”处于汉制向晋制演变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振东14日在社科院考古论坛上指出,备受关注的“曹操墓”从时代上看处于汉制向晋制演变的时期,时代放在东汉末是没有问题的。
刘振东谈到西高穴大墓时指出,它继承了东汉多室砖墓的特征,一条墓道,两个墓室,四个侧室,这是一条墓道的多室砖墓。这是东汉大墓的一个大的特征。但是和东汉王陵存在明显的区别,它没有回廊。东汉前室、后室都是长方形,它这个基本上,前室后室接近于方形。这些区别基本上属于晋制的内容。
这种墓从时代上看处于汉制向晋制演变的时期,时代放在东汉末,时代上没有问题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结合文献记载,因为曹操到曹魏时期墓葬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面坟丘不重视,地下墓葬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包括玉衣,在两汉都很流行,它是等级制度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曹魏时期,玉衣就消失了。结合这些情况,同时也可以认为,在曹操时期,或者在东汉末年到魏初,墓葬形式发生了很快的重大的变化。 [NextPage]
张雪莲:可对“曹操墓”人骨做“科技测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雪莲14日在社科院考古论坛上表示,对“曹操墓”发现的人骨,只需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进行“科技测年”。如果他是曹操的话,应该是在百十年的范围之内。
张雪莲说,“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