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样的铭牌陆续出土,最终成为他判断曹操墓的决定性证据。
挖掘开始时,考古队按工作惯例对现场进行封闭。因为古墓已经暴露但并未确定墓主身份,考古队的正式进驻并未引起村民太多关注。实际上,这次正式发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工作机会。因工程量较大,考古队雇佣一些村民协助清理现场。
“有考古队的老师在旁边教,他们看着我们刷土。”参与发掘工作的村民敦新全说。他自己参与发掘同时负责组织其他村民,他的妻子也在发掘现场工作。按照不同分工,有人每天15元钱,也有按照土方量计酬。工作时间早七点至晚七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我亲手挖出一把剑呢。”敦新全比划着说,“一锹下去就挖着了。”村民们主要负责按照考古队划定的界限进行外围清理工作,发现器物后再由考古队员进行专业工作。
墓室中的样子并非如外界想象的器物整齐,摆放有序。“封门石已经被破坏了。”潘伟斌说,“里边满是积土。墓室已经破坏严重,器物和头骨都是清理过程中逐渐被清理出来的。”
按照顺序,考古队最初先清理后期浮土,确定墓穴范围后,并进行了航拍,然后从墓道开进,逐层清理积土。先由负责全程摄影、摄像的考古队员在保留原始证据后,其他人再着手挖掘。
现在的墓地挖掘现场被一圈瓦棱板环绕,上方按照墓地面积搭建了长60米、宽27米的蓝色钢制防雨棚,墓区被塑料布遮盖,并用瓦棱板压住防风。墓区分为一号墓和二号墓。
考古队在一二号墓内共装了57盏照明灯以便开展工作。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一号墓中仍有工人继续发掘工作,二号墓即已确认为曹操本人的墓地。
在二号墓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3具遗骸,一位为男性,另两位为女性。经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测定男性遗骸死亡年龄为60岁左右,与曹操本人66岁的去世年龄接近。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推测,其中年龄50岁左右的女性尸骨应为曹操的夫人卞皇后,而另外一具20岁左右的女性尸骨身份,目前无人能够确认。“不知道这个女孩是陪葬还是丛葬,目前还不清楚。”潘伟斌说。这些发现的骸骨除头盖骨外还有指骨等,需要清理后,由人骨鉴定专家判断部位,进行摆放。
陵墓发现将解曹操众多谜团
在此后,考古专家共挖掘出文物超过200件,除常见金银漆器外,有59件石牌铭刻有随葬物品的名称,其中八件圭型石牌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刀”等铭文。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有质疑者认为此处墓地极可能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但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看来,“七十二疑冢”之说属于后人杜撰(有考证显示,曹操疑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宋代)。“曹操疑冢是后来人想的,曹操是大奸臣,就怕人盗他的墓,我想这是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