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李斯亲写篆文,命人用蓝田玉雕刻而成的。蓝田山现已不再产玉,古时的玉矿也找不到了。独山玉是产于河南南阳独山的玉石,以色彩瑰丽、五色齐备而称著海内外,尤其是独玉中的翠绿色,号称中国翡翠。岫玉产于辽东半岛岫岩县,色彩单纯,颜色较浅,因其产量最大,价格也最便宜,被称为“百姓玉”。
《说文解宇》中对玉的解释是“石之美者也”,但从另外一些资料看,古人所谓“美石”的范围又相当大,除了包括以上所说的四种玉外,还包括了属于单晶体结构的钻石、红蓝宝石、玛瑙、水晶,属于有机质的珊瑚、象牙、犀牛角以及属于岩石的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等。倒是西方人从矿物学的角度给玉下了一个较为严格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玉只有两类,软玉和硬玉。硬玉是指翡翠,主要产于缅甸等地,软玉则仅指和阗玉。其余如蓝田玉、独山玉和岫玉应同后来流入我国的澳洲玉、马来玉等归入美石类的范畴,不属于玉。现在的学者为了统一古今称谓的口径,一般将和阗玉、蓝田玉、独山玉和岫玉统称为玉石,以区别于矿物学工的概念。
玉石的品质一般是从质地、硬度、透明度、比重和颜色五个方面来判断的。玉石的质地是指玉石的细密温泽程度。玉与石的区别之一就是玉入手细腻,温润坚结,半透明状,光泽如脂肪;而石则粗糙干涩,缺乏光泽,也多不透明。硬度是指玉石抗外来作用力(如压、刻、磨)的能力。硬度越高,加工难度越大,玉石的品质也越好。玉石硬度指标虽可通过仪器检测其内部晶体结构得知,但操作上一般多采用刻划硬度法。我国常见玉石的硬度介于4——6度之间,高于铜的硬度而低于玻璃的硬度。也就是说,玉石均能在铜上刻划出痕迹,也能被玻璃刻划出痕迹。硬度高于6度并能在玻璃上刻划的玉石非常少见。透明度是指光线穿透玉晶体质地的能力。由于玉石自身的透明度对显示玉石的质地、颜色有重要作用,所以透明度高的玉石其品质也相对更好。比重是指玉石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温度为4摄氏度时)的重量之比。玉石在比重上与普通石头相差无几,一般都在2—3之间,所以比重法主要用来鉴别玉石的产地和种类。颜色是判断玉石品质的重要标准。玉石有千姿百态的颜色和纹理,仅和阗玉中就有羊脂白、黄玉、青玉、碧玉、墨玉等颜色之分。由于历朝历代都大量使用和阗玉,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玉传世品多为白、黄、绿、青和墨几种颜色,这就为我们进行古玉质地鉴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各色的排列上,白色是最贵的,其次是黄色和绿色。白色中以酥白者为最贵,饭汤色(冷色)次之;黄色中以如新剥熟粟色者为贵,焦黄者次之;碧色中以色深如蓝靛者为贵,色淡者次之。青玉价低,非青非绿如菜叶者最低。红玉和黑玉因极为难见,故都非常珍贵,是玉中珍品。玉石质地的鉴定总的来说要以色纯鲜艳、温润光泽、质地细密、杂质较少者为佳。
玉石的形制是指玉制品的形状和功能。要想鉴别古玉,对玉石形制的了解是不能少的,这是因为形制与玉器的年代往往有密切关系。玉石制品从形制上看分为工具、礼仪、仪仗、装饰、艺术品和生活用品等类。工具类玉器主要包括玉斧、玉铲、玉锛等,目前很少见到。礼仪类玉器是指古代祭祀、庆典等活动的专门用品,包括琮、壁、璜、圭、环、盘等。这类玉器的特点是形制规范,例如《周礼》所指祭璜用的“六器”不仅必须用玉石制做,而且形状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仪仗类石器是王亲贵族在出行或起居时为表明身份地位而使用的玉戈、玉矛、玉刀等。装饰用玉是古人专门为美化自我和环境而使用的玉制饰物,包括各种玉佩、扇坠、鸡心坠等随身物和家具房屋上的装饰品。艺术品是指古人专门为表现某一宗教内容或具体生活内容、动植物形象等而制做的玉器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