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戏曲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清代最早生产年画的作坊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最盛的时候,有7000户人家从事此项经营,包括南乡31个村庄,民国初期杨柳青周围还有以印制年画为业者6000多人。杨柳青地近京畿,和桃花坞不同,它的销售对象是京、津地区的皇亲贵戚、官家巨富,因此对画品风格的追求注意典雅温润,侧重人物描写,注重绘制技术。其制作工艺首先由民间画师起稿,刻版后用墨线水印或套印,然后组织周围农村绘工进行添彩敷色加工,其颜色中加调白粉,因此给人以素雅、恬淡、调和、文静的感觉,绝不生硬刺目。杨柳青戏曲年画现存较早的产生于乾隆年间,如《盗仙草》、《辛安驿》等,为昆曲、京腔剧种的演出剧目。嘉庆到光绪年间的存画众多,大多反映的是梆子和皮黄戏的内容。杨柳青戏曲年画通常不用背景或只有简略背景,而主要绘出剧中人物的当场情态。初期作品人物较少,形象较大,装束与舞台不同。后期作品则常常场景宏大、人物众多,登场人物的服饰脸谱装扮、所持道具砌末、舞台调度以及工架身段等等,都直接仿自实际演出。与桃花坞戏曲年画面对看戏较少的农村购买者,随时需用文字对画面进行解说不同,在极其熟悉戏剧情节的京、津民众面前,杨柳青年画常常省略人物标名,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杨柳青戏曲年画式样众多,按照不同的需要来裁截纸张,划分类别,有“贡尖”(整张纸)、“三才”(一张纸三裁)、“对楼”(用两张纸分绘,然后拼接张贴而成一幅)、“四条幅”、“八扇屏”、“中堂”、“横披”以及“炕围”等。画面可以为“单出戏”,也可以是由几个场景组成一出大戏。
还有一些重要的戏曲年画生产中心:
河南开封朱仙镇印制年画历史悠久,朱仙镇在宋代为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当时的开封已经盛行印卖门神桃符一类年画(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仙镇的年画可能即从那时发源。乾隆时期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300余家,其中著名的有“天义德”等。今天见到的朱仙镇戏曲年画,内容多为弦索、梆子腔的历史剧目,线条粗犷,色泽艳丽,带有浓郁的农民艺术气息。
河北武强年画始于明朝永乐年间,最早是手工描绘,称“生笔画”,后来改为半印半画,清初则采用木版套色水印。康熙年间有北方民谣说:“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烟密,比不上武强一南关。每天唱上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所说的“千台戏”就是指戏曲年画。
山东潍县杨家埠最盛时期有100多家作坊,每年印制年画要用3.6万令纸,村民百分之五十以年画作为副业,同时还要在左近广为雇觅印画工人。潍县戏曲年画以人物为主,辅以简单道具如桌椅等,舞台画面比较净化。除了用一幅画面表现一个戏出场景的以外,还有用四幅、八幅构成连环画式的表现手法,又有把多场次场景集中在一幅画面中,而以山、树、房屋等框范场景空间的。
山西南部今存70余块清代戏曲年画雕版,其中一块残版刻有“康熙□年□月”字样,可见当时晋南的戏曲年画印刷已经兴起,其它还有嘉庆、道光时期的雕版,反映了晋南戏曲年画生产的延续性,清末知道名字的有益盛成以及永宁堡的年画作坊。
四川绵竹年画也兴起于明代,清乾隆、嘉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