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滨塔村出土“石龟砚”
考古人员们发现,塔身的洞口距地面高6.7米,洞口高85厘米、宽70厘米、进深3米。当年31岁的考古人员刘焕民,腰间系上绳索,从脚手架上钻进十分狭窄的洞口,冒险探查佛塔内部情况。进入佛塔内部后,刘焕民发现,塔内竟修建了一个通高17.89米、直径约两米的穹隆顶圆形“腹宫”。塔腹中设置了两层木板,将塔腹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为塔内的“中宫”。刘焕民发现,木板均已腐烂,塔内的文物已统统沉落到塔底。
经过于崇源、周阳生、佡峻岩、刘伟、刘焕民、李晓钟等考古人员清理,木案、木函、香、黄绫、香筒、烛台、铜鼎、木碗、白瓷蟠龙长颈瓶、黄釉注壶、黄釉罐、骨珠、水晶珠等大量文物,纷纷出土。国宝“释迦牟尼鎏金铜佛”,便俯卧在众多文物之中。
白塔地宫石函
记述沈州方位
崇寿寺塔,即“释迦佛生天舍利塔”,沈阳人称“白塔”,建于辽代乾统七年(1107年),为八角十一层密檐实心砖塔,原址位于沈阳古城小北门外、如今的白塔小学院内。因年久失修,于1957年拆除。塔内出土了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13尊鎏金铜佛等珍贵文物。“崇寿寺塔地宫石函”,便是其中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