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滨塔村出土“石狮茵镇”
铁钎“秃噜”一下
刺进“地宫”
辽滨塔位于新民公主屯镇辽滨塔村,为辽代所建、金代重修。辽滨塔通高44米,坐落在约两米高的平岗上,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砖塔。
据佡峻岩介绍,1993年七八月间,在维护修缮同时,考古人员对辽滨塔进行了考古勘察。与其他辽塔不同的是,由于辽滨塔坐落在两米高平岗上,其地宫处于地平面位置,而不像其他辽塔那样,地宫处于地下。考古人员从平岗北面断层着手,开始寻找辽滨塔地宫。
一天晚上,劳作一天的考古人员疲惫地躺在炕上休息。是夜,民工们挖掘不止。午夜过后,一名民工的铁钎“秃噜”了一下,便轻而易举地钻进土层中。佡峻岩警觉地立即叫停,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铁钎洞逐渐扩大,最终发现,原来铁钎恰好插进了砖缝里。借着灯光,佡峻岩往洞内观看,顿时惊讶得屏住呼吸:“地宫!”他立即跑回住地,将张连兴、刘长江、李晓钟等考古人员叫醒。听说已发现“地宫”,大家睡意顿消,一同兴奋地来到发掘现场。
考古人员先用手扒砖和泥土,然后,他们把胳膊伸进洞口,手持锤子反腕从里向外,精心地反敲青砖,以免青砖泥土掉进“地宫”里,损坏“地宫”内的文物。洞口开打后,大家万幸地发现,两个“影青高足碗”,就摆放在“地宫”内供桌上,稍不小心就可能碰坏。
当时,一位国家级的权威文物专家恰好在沈阳,他看到“影青高足碗”后,当即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石狮茵镇石龟砚台
展出的文物中,有一对儿造型别致、左右相向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采用灰色细砂岩雕造,各长19厘米、高12.5厘米,各重约2.5公斤。石狮子蜷曲伏卧在半圆形石座上,狮头转向一侧,口微启露齿,成束头毛披垂头颈之上,长尾盘于体侧。经观察,这对儿神态安详、姿势自然的石狮子,口唇涂有红色,双目为黑白两色,躯体为绿色,但颜色已经脱落。文物专家介绍说,这对儿石狮子叫“石狮茵镇”,是我国古代贵族室内起居生活的坐具备品,用来压平“茵席”边角。根据其造像推断,“石狮茵镇”应为中原唐五代工匠所造,后来流入了辽代境内
该石函长37厘米,前宽22.5厘米、后宽20.5厘米,高19.6厘米。该石函顶面与函身均刻有楷书文字,共计300余字,记录了建塔位置,即“沈州北三岐道侧寺前”。该石函还记录了建塔主人及捐资邑众60余人。该石函刻文,进一步证实了辽代沈州州治方位,与沈阳古城位置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