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等对仗工稳的骊句,足见撰者对中国古汉语的驾驭技能已经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境地。南北朝时的《宋书·蛮夷传》还收存了当时的倭王“武”致刘宋顺帝的表文,其中颇多优美的辞章。如:“欲练甲治兵,申父兄之态。义士虎贲,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若以帝德覆载,摧此强敌、克靖方难、无替前功……”都是标准的古汉语,特别是表中居然还有“臣亡考济(允恭天皇)”和“使垂成之功,不获一篑”等句,“亡考”是中国古代习惯指故去的父亲的专有名词,“功亏一篑”也是成语,在日本向中国进献的表中出现这种文句和典故。还不足以令人愕然吗?
如此强烈地追求纯粹的汉语风格,是由于日本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文化的记录和流传,它必须借用外来的文字作为补偿以满足需要。在它与中国交往时,它是处于从属者的地位上的。而且,在魏晋时代已经成熟了的散文、骈文与初具规模的诗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确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之倾倒于中国文化自是势在必然。据说在早期日本的统治中心里,还有一部分汉人;倘此说属实的话,那么这些汉人对于日本朝野热心仰慕中国文化的浪潮,也一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汉字被引进日本后,这些天皇、大臣,乃至于一般官吏们都开始俨俨然地追求起中国风度来了,上引的两段记载正是说明了当时日本人的这种心理。
倾向于中国文化的风潮一直持续了很久,它必然在早期的日本书坛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平安朝是日本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考察来看看,中国文化是如何无孔不入地渗透并反映在日本人的作品中的。传为平安朝书法三巨头的空海、嵯峨天皇、桔逸势的作品,全部都是标准的晋唐风貌。著名的嵯峨天皇据说是个有为的君主,以天皇的身分参加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作品,其中有一件是《李峤诗残卷》,是写唐代诗人李峤的诗的。天皇为什么会选李峤的诗作为书写内容,这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题目。
李峤诗共有一百二十首。我们不厌其烦地把目录抄出来,供大家思考:
乾象十首:日、月、星、风、云、烟、露、雾、雨、雪;
芳草十首:兰、菊、竹、藤、萱、萍、菱、瓜、茅、荷;
灵禽十首:凤、鹤、乌、鹊、鹰、凫、莺、雉、燕、雀;
居处十首:城、门、市、井、宅、池、楼、桥、舟、车;
文物十首:经、史、诗、书、赋、檄、纸、笔、砚、墨;
坤义十首:山、石、原、野、田、道、海、江、河、洛;
嘉树十首:松、桂、槐、柳、桐、桃、李、梨、梅、桔;
祥兽十首:龙、麟、象、马、牛、豹、熊、鹿、羊、兔;
服玩十首:床、席、帷、帘、屏、被、鉴、扇、烛、酒;
武器十首:剑、刀、箭、弓、弩、旌、旗、戈、鼓、阵;
音乐十首:琴、瑟、筝、琵琶、钟、箫、笛、笙、歌、舞;
玉帛十首:珠、玉、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