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欢迎您  注册会员 | 会员登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社会聚焦: 司马南之殇,资本绞杀背   我们为什么要支持司马南   回归毛泽东路线已是大势   警惕“中国版”雅科夫列   抓纲治国推动国民经济新  
网站首页 本站新闻 时政要闻 社会聚焦 港澳台区 中国文协 领导介绍 协会报刊 文艺动态 文化产业 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
电影电视 书坛画苑 民间文艺 人物专访 会员名录 音乐舞蹈 娱乐视野 收藏展览 国际交流 世界文联 当代作协 网民议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收藏展览 > 正文

日本书法史的基本特征

作者:世界文艺官方网   2007-5-31 来源:世界文艺网 【字体: 我要评论(0)
>      碑刻与墨帖在中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从书体上说,碑刻多是篆、隶、楷。行书入碑已属凤毛麟角;比较成功的也只有唐代李邕一家,草书更不必谈。以篆书为最高峰的先秦,遗留下来的作品几乎都是碑铭;恢宏壮严、不可一世。汉代以隶书取胜,石碑多得不计其数,粗略地统计一下有名的隶碑,竟达三百二十余种。其中当然是光怪陆离,应有尽有了。隋唐碑的浩繁情况,我们只要翻翻清人王昶著的《金石萃编》就可以其其大端。除了这些久已闻名遐尔的以外,清代以来,魏碑大量出土,崭新的方劲锐利书风,曾掀起了一股扫荡一切的旋风,驾驭了整整一代书势。这些魏碑是对旧有碑刻系统的一种补充。从秦汉直到隋唐,原只有两晋没有大量碑刻出现,它似乎成了碑学史上的一段空白,历来令许多研究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到清代才姗姗来迟的魏碑,重新填补了这个空白,使从秦到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碑学体系。
     宋以后帖学兴盛,直到明末清初,墨帖取代了碑石而在书法史上独占鳌头。其特点是行草书大盛,上承晋人风气。但篆隶却衰落了,这是一个帖学的体系。从碑到帖,反映出历史的嬗递和日常生活需要对书法应用的不断制约,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相结合,这就是中国书法之所以发生量变或质变的基本原因,当然,其他艺术也概莫能外。
     书法的艺术风格是千姿百态的,不管在哪一类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追求倾向。但就其普遍性而言,碑版雄浑强劲,墨帖妩媚秀润,这大致上是不错的。即以篆隶和行草的书体倾向而言也是如此。从这个基点出发,再形成了许多对比。清代思想颇为解放的刘熙载在他的书学名著《艺概》中称:“书风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他以篆隶楷为一线(正体)。行草为一线(简体),设立了两条主干线作为中国书法史的主要脉络,与我们的见解正好吻合。清代阮元所谓的“南帖北碑论”,因不免失于机械;但以碑、帖作为两条主线,亦是出于这个思想。毫无疑问,缺乏了这两条脉络中的任何一条,对比的一方面就消失了,于是就必然出现单调乏味的趋向。
     这就是我们对中国书法史的一些肤浅认识。
     以此为出发点,再来看看日本书法史上的一些情况。无论怎么说,日本书法历史也是缺少了一半的。早期的日本没有树碑立石的习惯,唐人强盛的风气也没有能打动日本书法,这当然与其民族性有关。但损失了碑刻应用这一点,篆隶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法为日本书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当时,它们的兴盛就是建立在石碑的基础上的。于是,日本书法就成了行草居上,它对篆隶书是无法问津也不敢问津了。缺乏了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即使引进了唐篆宋篆如李阳冰、徐铉、梦英们的杰作,也无法根植于日本的土壤。加之,作为媒介的使者们对篆隶作品也许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也未可知。因为他们不理解。这砷不理解的根源还是那个土壤问题。
     其次,日本早期文化的特征是“请来”,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既然不是土生土长而是“请来”,就必然受到彼国其时状况的种种限制。比如,使节交往最盛的平安朝,形成了日本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但平安相当于中国的晚唐,成熟的晋唐楷行书犹如巍巍高山,牢固地矗立在书法艺术的最高点上,而秦篆汉隶则由于各种原因在它面前显得黯然逊色,无法与之并肩媲美。学问僧们入唐,看到的就是雍容壮丽的晋唐世界,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7页 当前第:11/17
打印此文】 【收藏此文
 
领导活动                          更多>>
时政要闻                          更多>>
文艺评论                          更多>>
民间文艺                          更多>>
文艺动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 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文化部 中央电视台 新华通讯社 人民日报 世界文艺网
新浪网 国际新闻在线 环球联合网 中国时代网 中国经典网 中国文协网 中国文化新闻网 中国名家网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文化部 国务院参事室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央电视台 世界文艺网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老三届人联谊会 中国炎黄书画院 12580网站目录 中国画学会 国家财政部外国贷款 我们的毛泽东 红色正义网集 新加坡华人网 戴旭新浪博客 左翼作家新浪博客 革命战士新浪博客 刘云峰新浪博客 当代作协新浪博客 世界文艺新浪博客 中国文化新闻报新浪博客 中国城市环境 路透社 英国新闻 法国新闻 透视俄罗斯 俄罗斯新闻 中国公益摄影师 中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 黄山艺术摄影 安徽艺术摄影 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 东方红 共产主义旗帜 集体经济 毛泽东博览 毛泽东思想 毛主席 中央电视台 长安风雷书画艺术网 菩提树画院 世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 世界文艺网 中国文协网 中国文化新闻网 中国名家网 中国经典网 环球联合网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中国当代作家协会 中国文艺家协会 速帮建站公司
网站首页杂志社简介组稿发行处征订启事协会顾问高占祥协会顾问张德广协会顾问刘坚协会执行主席刘云峰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文化新闻报社的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经书面授权。信箱:ciala301@126.com。联系QQ:907322786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ICP备13046230号
建议使用IE8版本以上浏览器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