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15:48 中国文化报
周春芽《绿狗》,2006年作,160×56×87cm 估价 RMB750,000-900,000。
中国现代雕塑发端于19世纪末,随着国门渐开,西学东渐,身抱艺术之志而远涉欧美的学子渐次加入振兴中国艺术事业的行列。他们将所学之技,在国势衰微、战局混乱中,尽其所能地为政治领袖、民族俊杰、普通大众塑造了与中华原有传统手法相异的雕像。
其新人新风的意义在于,首先使百年前的国人大众看到了“西洋派”塑造当代人形象的现实状貌,培植了时为崭新的雕塑艺术之审美心理,了解、接受并认可“新派”雕塑艺术鼓舞民气的巨大作用(如各地的“国父”孙中山塑像)。其次,引导了大批后来者立志以改造国故、振兴雕塑事业为己任。他们立足本土文化根基,又吸纳欧美文化传统,先后返国,或投身于教育,或投身于抗战,或投身于建设,或投身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考察与整理研究等工作,开辟了新天地。经过数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逐步建立完善现代雕塑教育的完备学科,并以此为起点,培养造就了大批的雕塑人才。而这些人才远赴域外,吸收、学习了欧美雕塑体系之外的新的风格技法后,使得中国雕塑队伍的整体学术视野更上层楼,雕塑教育体系与创作局面建构了覆盖全国的均衡态势。
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一个光辉亮点。在以北京十大建筑为代表的国家工程中,20世纪初至中叶的老中青雕塑家们获得了当时最大规模的雕塑创作任务,产生一批既有时代烙印又有西洋学科影响,同时尽可能具有民族传统因素的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末,全国的雕塑创作高潮再起。关注时事政治,表现革命传统,在写实的同时,更加自觉与纯熟地吸收民族民间雕刻手法成为当时雕塑艺术的代表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