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藏品几乎都保存在英国最专业艺术品仓储、物流公司的库房中,每年都需要支付大笔的费用),不如将其出售套现,换取资金进行新的购买。以上两点也是为何萨奇会向《时代》杂志坦率地表示“一个收藏必须在经济上自我供给,否则它将变成一个无底深渊”的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出售能够带来巨大商业回报或是失去兴趣的作品,萨奇将能够利用销售所得的利润添置、补充新的藏品,在其收藏内部形成了一个具有自洽性质的动态循环结构。然而这种做法同样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收藏资金的获取问题,但却极大的损害了收藏结构的完整性——大量艺术家和作品被逐渐的拆分、剥离、替换,失去了一个高质量收藏必须具备的连贯性与深度——这又使得萨奇的收藏有别于其他一流的永久性收藏而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暂时性,成为众多批评者抨击的要害之一。
以上六个环节的相互扭合与互动构成了萨奇特有的收藏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巨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为当代艺术及其收藏的建立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