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相关人士中,诺曼-罗森塔尔(Norman Rosenthal)可谓是萨奇最为坚定的合作伙伴。他和萨奇一样来自犹太家庭,从1977年起担任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部长,成为英国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萨奇多次与皇家艺术学院的合作都是由罗森塔尔全力促成。作为合作伙伴,罗森塔尔不仅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了对萨奇及其推动的英国前卫艺术的大力推崇,同时还亲自担任了“感性:萨奇收藏年轻英国艺术家作品展”和“今日美国”展的策展人,可谓身先士卒,在“感性”展前言中他甚至将萨奇称作英国新艺术“最伟大的赞助人和支持者”,由此不难看出两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但这种支持却远非看上去那么纯粹,金钱的阴影与流言依然如影随形:空前的票房记录让皇家美术学院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也让春风得意的罗森塔尔对萨奇言听计从。
一方面,萨奇迫切的需要依靠大众媒体的传播、放大功能赋予其收藏公共性进而实现其价值增长。同时,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过剩、传播形态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媒体自身也需要更多能够引起或转移公众注意力的信息内容来强化自身在公共空间中的影响力以应对日趋激烈的残酷竞争,而此时萨奇充满巨大争议的收藏行为恰好为媒体提供了梦寐以求的传播内容,因而双方在同一时空中,根据各自不同却又高度互补的内在需求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紧密契合的伴生关系。虽然不同媒体所反映出的态度与立场不尽相同,褒贬不一,但至少在传播的层面上实现了公共性的效果最大化。
与媒体的互动之平面媒体
1997年,《Time Out》杂志作为“感性:萨奇收藏年轻英国艺术家”展览的媒体赞助商,专门发行了一期增刊对萨奇本人及收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介绍,对这一新生的英国艺术家群体和萨奇的赞助人身份大加赞赏。2004年,《标准晚报》成为萨奇为庆祝画廊移居伦敦市政大厅一周年所举办的“新的血液/新的艺术家/新的收藏”展览的媒体合作伙伴。当时的批评界对这次展览表现出相当的抵触情绪,大量的攻击和责难随之而来。但在《标准晚报》的版面上除了布莱恩-塞维尔(Brian Sewell),其他撰稿人在有关报道中几乎都对展览和萨奇本人报以支持或至少中立态度。对迁入新址的萨奇画廊,安德鲁-温顿(Andrew Renton)认为“无论专业人士如何挑剔,这都是伦敦一次伟大的文化胜利。”H-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n)则赞赏了这次“富有远见的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睹国内外青年艺术才俊的良机。”在《继续制造潮流》一文中,尼克-哈克洛斯(Nick Hackworth)更是极力为萨奇进行辩护:“受到一种集体的恋母情结的驱使,业内的许多人都一直对这位英国当代艺术之父(指萨奇,笔者注)磨刀霍霍,声称他作为潮流与风尚的制造者的时代已经远去。然而正如在过去的十年中一样,萨奇画廊依然是欣赏最新英国及国际当代艺术的最佳场所”……毫无疑问,这些传播内容经过策略性行筛选和过滤的媒体报道,有力的帮助萨奇的收藏获得了可观的有效公共性。
与媒体的互动之 电视媒体
2009年秋季,萨奇将联合英国BBC电视2台推出了一档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