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奇画廊的展览史中可以发现,除了为非常有限的少数艺术家举办过个展,萨奇画廊的绝大多数展览都是各种规模庞大的群体性展览。与常规的按照某一特定的美学主题对参展艺术家进行选择有所不同的是,萨奇画廊的群展几乎都是以参展艺术家的国籍和主要活动区域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类,并通常采用“某国”艺术或艺术家作为展览标题。
这种现象暗示了萨奇并非仅仅关注少数重点收藏和推广的艺术家而是拥有国际性的视野,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艺术家进行整体性的呈现并按照个人趣味和目的对该地区当代艺术进行定义的企图。截至目前,萨奇已经推出了来自6个主要区域——英国、美国、德国、中国、中东、印度——的艺术家,其中“年轻英国艺术家”群体是最为成功的案例,萨奇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定义20世纪90年代英国前卫艺术的人”。然而其他5个区域的艺术家群体相比之下却反映平平,尚未在国际当代艺术界中获得高度的认可与影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区域性分类方式的优势不仅在于其规模效应使得展览所呈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更易于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放大。但同时其制约亦相当明显——庞大的规模和繁杂的内容使得展览相对而言难以形成明确而独特的美学概念或特征,而这恰好是艺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这也是这六个区域艺术家在萨奇收藏中所遭遇的不同境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环节:标识化
萨奇深知只有凭借标新立异的美学主张制造全新艺术风潮与现象而不仅仅是赞助、收藏、推广几名出色的艺术家才能为自己赢得进入艺术史的机会,一旦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或扭转人群的观念,他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这一逻辑的驱使下,萨奇试图依据艺术家群体及其作品的内容与特点,利用独特的美学概念(如同广告中的“卖点”)对其进行整合,进而为其赋予易于识别与记忆的明确标识。萨奇收藏中对于艺术家群体的标识化的第一次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案例,是“年轻英国艺术家”群体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震惊美学”特征。这个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群体,是萨奇根据个人审美趣味筛选、收藏的英国本土前卫艺术家群体,他们一改英国昔日保守的文化态度和艺术传统,创作了众多极富争议性的艺术作品。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更多的是“震惊价值”(shock value)而非真正的艺术价值,是为了震惊而震惊。然而无论外界如何反应,毫无疑问的是这种震惊美学已经成为“英国年轻艺术家”群体甚至萨奇个人收藏的标志。
除了“年轻英国艺术家”群体,萨奇还重点收藏了“年轻美国艺术家”“年轻德国艺术家”,甚至是“年轻中国艺术家”“年轻中东艺术家”,但后者均未能像前者一样体现出明显的标识性并产生巨大的媒体、社会、业界效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萨奇作为一名收藏家,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能力像专业学者、理论家一样发现或提出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艺术观念或艺术风格、流派,例如布雷东之于超现实主义,格林伯格之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或者奥利瓦之于超前卫艺术,而更多的只是对各种最新产生的艺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