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查尔斯-萨奇始终是国际当代艺术世界中最具争议的名字。1992年,萨奇画廊为达明安-赫斯特等6位年轻艺术家举办了群展,从此这个年轻的群体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年轻英国艺术家(YBA)”。1997-2000年,萨奇分别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柏林巴恩霍夫美术馆、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举办了历时三年的名为“感性:萨奇收藏年轻英国艺术家作品(Sensation:Young British Artists from the Saatchi Collection)”大规模世界巡展,YBA风头势如破竹,一路席卷了整个英国乃至西方艺术界,一时蔚为风潮。

查尔斯-萨奇
新世纪,当昔日的YBA艺术家或是功成名就各自纷飞或是渐成明日黄花被人遗忘,萨奇不断将旧藏的YBA作品投入市场交易进行套现进而利用这笔巨额的闲置资金大肆购入新的藏品以期再造下一个艺术潮流,其收藏核心——英国、德国、美国当代艺术均在不同的时间段各出现了代际间的交替。2008年起萨奇又将目光投向了相对边缘的神秘地带——中国、中东、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0月“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以萨奇画廊新址揭幕展的身份亮相英国艺术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私人艺术空间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然而仅仅在展览的一年后,中国当代艺术也成为了萨奇抛售的对象。
无论出于何种立场,人们都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这个充满矛盾与纠结,集天使与魔鬼与一身的犹太人,如同一只突然入侵的凶猛的大白鲨,在死水微澜般的英国艺术生态中掀起了一阵阵滔天巨浪。在相当程度上他的确成功了(也有不可否认的不成功之处),不但成为声名显赫的收藏家,更将自己塑造为首屈一指的当代艺术潮流制造者,而他的成功正是基于一套与传统方式迥然相异的收藏模式。
根据现有资料,笔者将这一模式分为以下六个环节:筛选(Selecting)、购买(Buying)、分类(Grouping)、标识化(Labelling)、公共化与增值(Publicizing & Value Increasing)、销售(Selling)。
第一环节:筛选
对艺术作品的筛选是任何一个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