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业频道 >> 市场农业 >> 正文 |
土地荒芜、自然村消失 中国农村面临之严峻现状水草而居,这是人口追逐物质资源,但这多少还是有一些主动性的,而我们现在,年轻一代出去打工,成了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因为只有到城市才能赚到点钱,从这个意义上看,还是人口追逐物质资源的,人口越是外流,尤其是优秀的人才的外流,越是导致城乡之间失去平衡,而物质资源是随人口而流动的,于是出现了物质追随人口而去的趋势,不是有很多的农民,千辛万苦培养一个大学生,结果孩子大学毕业了,留在了城市,还需要父母省吃俭用,凑钱帮助买房子吗?或者退而求其次,如上所述,在镇上或县城也要买个劣质的廉租房吗?这就是人与物一并流向了城市,正应了费孝通那句话,“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不仅大学生不会再回来,就是目前在乡村教书的教师,乡村医生,也想尽办法到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在这样的洪水冲刷下,乡村的田野能不越来越贫瘠吗?
重视地方是留住乡村人才的关键。演变到今天这个局面,似乎都是市场的作用,确实,不能否认市场再配置资源上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否认其合理性。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从正式体制到一般社会心理,都只强调中枢的作用,从区域发展来说,城市分为各个不同的层次,从一线到三线四线,最后无足轻重的就是乡村了,反过来,人口也就向高层次城市流动,在小城市都不够气壮,更遑论乡村了。直白的说,就是乡村没有机会,没有地位,没有希望,而这不仅仅是市场决定的。虽然用人为干预的方式来挽救乡村,未必是很好的办法,但改变我们对地方的不重视,恢复到城乡并重的路子上去,最低限度,不牺牲乡村以繁荣城市,将是必要的。这就要求乡村医生、教师乃至一切乡村人口,都有机会在本地获得一个受人尊重的、体面的生活。而机会来自制度的安排,一方面,要让人才愿意下基层,一方面,要有一种机制,让在大城市里工作的优秀人才,有机会为家乡做贡献,有些地方的“乡贤委员会”的组织,是值得借鉴的。只有人们将眼光盯在地方,从地方就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不必一定到中心(镇上、县城、省城、北上广等)才能得到认可,人才的分布才会趋于相对均衡。 以真正的民意代表来代表地方。在资源不是单向向城市流动的前提下,以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表来代表地方,使地方事业能够有所推进,其实,在当前的农村,最需要各种合作,很多事业都需要具备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来推动,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若照当前这样下去,将越来越糟糕。当然,自上而下的重视,物质资源的反哺,也是必要的,今日媒体报道的山西近万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事实,也充分说明基层缺乏组织力,运转不灵了。但自上而下的关照,毕竟还是一种外来力量,只有充分发挥本地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走出衰败的困局。一般而言,自上而下的力量,难以准确获悉老百姓的真正需求,而老百姓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些需求。当老百姓认识到是为自己而奋斗时,往往都是很积极的,凝聚力是很强的,作为自上而下的力量,在于挖掘、配合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一句话,充分重视生态。
相关阅读:
·撤销人民公社是一次真正的历史大倒退大折腾 2014-5-18
·华农学霸弃保研创业种田 回应:当农民是体面工作 2014-1-26
·警报:房地产市场即将崩盘,内含惊天大阴谋 2013-12-2
·漫画“我想再干五百年”走红网络 揭延迟退休遭百姓反对原因 2013-11-24
·小孩扶老太反被赖撞人 不严打此等恶贼难伸张正气 2013-11-24
·李家洋曾称3-5年保证转基因大米占领13亿人餐桌 2013-10-31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公开揭露湖南贺延伟放高利贷侵占他人房产事件 2013-7-15
·同一个中国——首届两岸四地中国大学生视觉艺术大赛筹备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2013-6-10
网友评论: |
|
|||||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合作 ┊ 书刊杂志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时代出版社和中国时代网的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投稿信箱:wlaap@qq.com 建议使用IE8版本以上浏览器预览 |